夏 |
帝号 | 名字 | 谱系 | 事件 |
夏禹 | 文命(姓姒) | 昌意→颛顼→鲧→禹
父:鲧
妻:涂山氏之女 | ①为人特别靠谱。
②父亲因治水不成遭诛杀,他也不是不难过的。
③治水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
④除了疏通河道,治理湖泽,他还发稻种、赈粮食、定贡赋、考察山地交通。
⑤治水成功,舜赐他玄圭。(黑色的玉,黑属水,圭属土,为治水成功的象征)
⑥夔作《箫韶》,凤凰来仪,禹帝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元首这个词那时就有了呢)
⑦舜崩,禹让位给舜的儿子商均,诸侯都拜舜不拜商均,于是禹即天子位。(好熟悉的套路,不愧是舜看中的人)
⑧提拔了益(前面掌管山泽的益),打算把帝位传给他。
⑨东巡狩的时候,在会稽驾崩。
感想:
好像括号里都说完了。
传说禹的妻子涂山氏是一只白狐。好棒喔兽耳。(没有)
前面提到禹很靠谱,靠谱到什么程度呢?“声为律,身为度”——以声音为标准音律,以身体为标准尺度——合不合理另说,但至少说明这个人的音调、步履都很有常性,不会轻易变动,他的性格据记载也是很实在,又很庄严肃穆的那种,“为纲为纪”,那时候的人都把他当模范了。
不过夔作《箫韶》的时候,禹唱的那个词……“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股肱之臣喜乐尽忠啊,君王治国有功啊,百工兴盛发达啊)……后来“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天下都推崇他对尺度和声乐的精通),又说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可能曲子真的特别好听吧!
↑有人评价这是远古版东方红。 |
夏后帝 | 启 | 父:禹
母:涂山氏之女 | ①禹崩,益让位给启,由于启很贤明,大家都说“这是我们的帝君禹的儿子”,纷纷去朝拜启,于是启就登位了!(益:????)
②有扈(念户)氏不服,启在甘地(不是那个甘地)讨伐他们,作《甘誓》,尽灭有扈氏。
感想:
①虽然启登位的过程是这么记载,仿佛益也来了个套路,然后被反套路了……但也有启主动夺位,益被杀死的说法。
②据说有扈氏并非第一次犯乱,启对有扈氏的战争最初也曾困于各种不利。
③不过还是先看太史公说吧。 |
帝太康 | 太康 | 父:启 | “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按孔安国注释,“失国”指的是“盘于游回(沉迷狩猎),不恤民事,为羿所逐,不得反国。”——这个“羿”是夏朝有穷国的国王,和尧帝时射太阳的羿不是一个人。
昆弟即兄弟,是说太康帝的五个弟弟(和他们的母亲)等在洛水北岸,等不到他狩猎回来,心有怨,遂作《五子之歌》。
《尚书·夏书》收录了歌词。
感想:
①俗话说一代不如一代,说的应该就是世袭帝位的制度。不过要像五帝时期每一任都那么厉害,即使放在现代也是奇迹了。
②太康帝沉迷打猎,被羿篡位,结果羿沉迷打猎比他还要厉害!?《左传·襄公四年》形容此人“恃其射也(仗着自己射术好),不脩(念修,意思同修)民事,而淫于原兽(贪恋狩猎)”………………你赶走太康帝就是为了占他的猎场吧?!?!
③这个夷羿的下场十分凄惨,可以说是史载以来最惨的王之一了。他任用一个奸相寒浞(念浊),结果寒浞勾搭了他的王后,两人合伙把他杀了,尸体被切成肉糜给他的儿子吃,儿子不忍吃,也被杀死。
④所以夏朝第一次露出衰象,衰得轰轰烈烈。我觉得启这么传位给太康还是挺冒险的,中原还没形成对周遭部落的绝对压制,稍稍露弱就会被反噬。 |
帝中康 | 中康 | 兄:太康 | ①太康死,中康即位,这个中康就是太康的弟弟,当年的洛水五子之一。
②羿呢?史记没提(只在帝相的注释部分提到这段前情,说羿和寒浞篡位共达三十多年,此纪省略太过了),左传也没说,竹书同样没有记录,但网上有人信誓旦旦说羿逐走太康,禹的余威尚在,诸侯们要求中康即位,于是羿提出许多苛刻条件后,把帝位还给了中康,此后关于羿的诸多惨事都是在有穷国发生的。目前还没找到这个说法的出处。
③羲氏与和氏也堕落了,沉迷饮酒,搞乱了时纪。帝中康派胤(念印)去征讨他们,胤作《胤征》。
感想:
补注,《尚书·夏书》里也收录了《胤征》。 |
帝相 | 相 | 父:中康 | 史记无事迹,竹书记载他还是世子的时候,(可能为了躲避羿之乱)移居到商丘,投奔姒姓诸侯斟灌氏和斟寻氏。
登位八年,寒浞杀羿。后来相移居到斟灌,一年后正式迁都商丘,但最后还是被寒浞的儿子浇所杀。
感想:
我应该是在写史记的笔记才对吧?不过这段事迹倒是也收录到注释里了。 |
帝少康 | 少康 | 父:相 | 史记无事迹,左传记载斟灌氏和斟寻氏被寒浞的儿子浇带兵所灭,有一个叫靡的大臣聚集了两国遗民,杀寒浞,推少康为帝。
竹书记载他迁都于原。
感想:
八卦让我奋进。 |
帝予 | 予 | 父:少康 | 史记无事迹,左传记载他带兵灭了寒浞的另一个儿子豷(念意)的封地戈,让有穷彻底亡国。
将国都从原迁到老丘。
感想:
左传和竹书记载的名字都是杼(念祝)而不是予。翻影印本查了一下,有时候写成 (明代某刻本),有时候写成 (明代南京国子监刻本),还有的是 (明代毛氏汲古阁刻本),索隐说这个字念佇(与祝同音),也强调左传记载的杼和他是一个人。
(赞美国家数字图书馆!善本影印的数量和质量简直了!!!) |
帝槐 | 槐 | 父:予 | 史记无事迹,竹书记载他在位时,曾有“九夷来御”(九夷来朝),有人评价这是夏朝最辉煌的时期。
他的名字又作“芬”或“芬发”。
这位天子还创立了“圜土”,亦即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监狱,是圆形的。
感想:
前几代超不容易的,这一代终于! |
帝芒 | 芒 | 父:槐 | 史记无事迹,竹书记载他……他……把舜帝赐给大禹的玄圭沉河了!!!据说自此开启了沉祭之仪。
别人狩猎野兽,他跑到东海,狩猎了一条大鱼!
迁都到殷。
感想:
殷? |
帝泄 | 泄 | 父:芒 | 史记无事迹,竹书记载他在位期间,殷侯子亥(即王亥)客居有易国(疑似睡了有易国的某个妹子),被有易国君绵臣所被杀。他的儿子上甲微带河伯之师灭了有易国,杀绵臣。
六夷来朝,受帝泄分封。
感想:
①商人(殷人)的故事抢镜!
②这一代也没衰,不错不错! |
帝不降 | 不降 | 父:泄
弟:扃 | 史记无事迹,竹书记载他讨伐了九苑,禅位给自己的弟弟扄(念囧,阴平声调)。
据说他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夏帝,因为儿子都不堪任,才把帝位传给弟弟,退位做监国,十年后才离世。
竹书还记载他在位期间,殷国灭了皮氏。
感想:
真的很抢镜啊,这些殷人。 |
帝扃 | 扃 | 兄:不降 | 史记无事迹,竹书在他的条目记载了十年之后不降离世,又说“三代(夏商周三朝)之世内禅,唯不降实有圣德”。
感想:
①不降太耀眼了,史记怎么除了名字一笔都没记呢?
②竹书评价不降有圣德,恐怕说的不是他疆域最大,而是他能在有儿子的情况下因贤禅位吧?很有五帝风范。 |
帝廑(念琴) | 廑 | 父:扃 | 史记无事迹,竹书记载他的另一个名字是胤甲。在位八年,迁都西河,又因思念故地而作歌,为西音。
昆吾氏迁到许地。
天上出现十个太阳,同年帝廑死。
感想:
十个太阳的传说不是在帝尧时代吗?
竹书原文,“八年,天有妖孽,十日并出”,后世学者通常认为是“幻日”,假太阳,光学现象。不知道尧帝时的后羿射日神话和这个有没有关系。 |
帝孔甲 | 孔甲 | 父:不降 | 史记终于有记录了!说帝孔甲喜好祭祀鬼神,荒淫无道,夏德走向衰败,诸侯皆叛。
又记了一件事,说有两条龙落在皇宫里,一雌一雄,孔甲不知道怎么饲养它们,又找不到豢龙氏(家传养龙的人?!),而有一个叫刘累的人是已经衰败的陶唐氏(尧就是陶唐氏)后裔,曾向豢龙氏学习如何驯龙,于是便去侍奉孔甲,孔甲赐姓御龙氏,让他继承豕韦氏后代的封地。后来雌龙死了,刘累偷偷把龙肉喂给孔甲吃。孔甲吃完又派人去要,刘累害怕,就搬家了。
这件事在竹书里也有记录,竹书说得更详细,是说刘累把龙肉做成肉酱,后来搬家到鲁阳,后代是范氏。
竹书里对孔甲另外有一些补充记录(还在食龙事件之前),孔甲在东阳掞(念焰)山打猎,突然天色晦暗,大风阵阵,孔甲迷路了,不小心走进一户民居。屋主刚诞下一子。有人说:“王到这儿来,是个好日子,这个孩子一定有福。”又有人说:“消受不了这么大的福气,这个孩子恐怕反受其害。”孔甲便将孩子抱走了,说:“让他做我的儿子,谁敢害他!”后来这个孩子长大了,被斧子砍到。于是孔甲作《破斧之歌》,此为东音。
孔甲在位九年,殷侯又回到了商丘。
感想:
古代有豢龙氏!!专门养龙的氏族!!!后来豢龙氏消失了,龙也很少见了,是发生了什么事吗?
孔甲这个人,很有特色……连殷侯也没抢到他的镜,鼓掌。 |
帝皋 | 皋 | 父:孔甲 | 史记无事迹,竹书说他又名帝昊,在位三年,让豕韦氏复国。(因为刘累跑了吗)
感想:
查了一下豕韦氏,分为两支,彭和刘。刘就是刘累那一支,彭是伏羲后人、风姓彭祖之孙元哲、被少康帝赐封的包豕韦,后来形成豕韦部落。
伏羲本名风太昊,这个昊帝……很有缘分。 |
帝发 | 发 | 父:皋 | 史记无事迹,竹书说他又名后敬,或叫发惠。他在位的时候,诸夷又来朝贺,还献舞。七年之后,帝发驾崩,泰山地震。
感想:
这可是桀帝的爸爸!之前孔甲时诸侯纷纷背叛了,现在又来献舞,是修复好关系了吗?又振国威了吗?
可下一代就……
这个泰山地震,有意思。 |
帝桀 | 履癸 | 父:发 | 史记有说他的事情,就几句话,说他无道,百姓有怨,民纷纷归于成汤。桀召汤,囚于夏台,后来又放了。汤修德,召集诸侯讨伐他。桀逃到鸣条,不堪流放之苦而死。死前曾对人说“我后悔没在夏台把汤杀了,才会有这样的下场。”然后汤登天子位,改朝换代为殷,一直抢镜的殷人终于当主角了。
竹书记载得非常详细,从他登位一直到他流放。他登位的时候,国都又迁到斟挕(多音字,可能念碟),不久就大造宫室,劳民伤财,手下戎夷偷偷结盟的结盟,搞事的搞事,天上五星错行,星陨如雨。他讨伐岷山,抢了两个美女,而把元妃抛弃在洛水。夏的贤臣纷纷投靠商国。天上三日并出,桀又凿大运河。商国得诸侯之助,灭了豕韦、昆吾,在鸣条大败夏军。桀逃到三朡(念宗)国,商军又去讨伐三朡国,在郕(念成)城的焦门抓住了桀,将他流放到南巢。
感想:
竹书说“弃其元妃于洛,曰妹喜,于倾宫饰瑶台居之”,难道妹喜指的是被抛弃的那个元妃?
还真是!其实不是妹喜,是妺喜,被桀冷落后,和伊尹串通,一起把夏朝搞灭了。也有人怀疑她最初被献给桀的时候,本身已经身负间谍的任务。
结局不明。 | 待添 |
总感想 | ①如果要问夏朝国都在哪,答案是“冀(帝禹时)、斟寻(帝太康时)、商丘(帝相时)、原(帝少康时)、老丘(帝予时)、西河(帝廑时)、斟挕(帝桀时)”……还、还行嘛,并不是每代都迁都。(……)曾听人说,夏朝将近五百年,不是在搬家就是在打仗,多少还是夸张了。
②夏朝大部分天子都有所成就,败家的只是少数,也是个很难得的朝代了。
③相比五帝,夏帝的记载要更人性一些。尤其是孔甲,性格非常鲜明。
④总的来说,夏朝是个非常耀眼的朝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