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11-3 01: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柯瑞森特 于 2018-11-16 22:30 编辑
一般来说,不是先回掉《上》就来回《下》我这样的强迫症是没法忍的,不过我真的很喜欢这篇,这篇又比较短重温快很多。而且两篇完全是不同的类型,没有太大拘泥于时间顺序标题的必要……所以,我就破一次例啦。
最早看的时候……我还在一个很难看进文字的阅读状态。所以比起阅读文字的乐趣本身,更看重的是“发生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是否幸存”之类的硬性指标,加上颇多的不熟悉,看得着实粗糙。昨晚再看一次时突然感觉得到的感触变得更多也更广了,再看看回复和我想说的内容目前没有重复,和我确实很喜欢这篇,就想要顺手来回一回。其实……其实,说心里话,我不太敢给大黄(中之人)打回复的。是一种很惶恐的、害怕失误的心态。并不是发生过什么,只是……一直是一种不确定如何对待才好的疏离感(是对角色说着吗,还是对中之人呢?),和,感觉很容易被看透自己那些小心思的不情愿和羞涩……><因为感觉是不同的类型比较务实大约对这些方面也不太感兴趣,我也长话短说。有些步骤即使跳过了,感觉也是能读的通的……吧。应该……?
虽然很想按照顺序罗列一下笔记点,这次已经决定要回得干练一些了。
我很喜欢这篇:)
再次的(其实可能是第四或者第五次,只是这次与上次时隔最为遥远)阅读后我觉得,这篇或许可以说是《夜莺》的姐妹篇吧。
她不似夜莺诸多意象,诸多幻想,隐晦而散漫。抽离的意识是悬浮在怎样的空间之中与发生的事十分立体、具体、清晰。但是,大致是两点:这两篇文章中两位角色的心灵是穿越了时间与空间连系着的;其次,她其实更多是一种沉溺在意识世界中的大量思考和求索,回忆碎片点缀,又是对往昔的不舍,又是对往昔的诀别,主题上隐约相似。意识流寻道与(我认知的夜莺中的)精神世界冒险究其根本也都是角色对于自己内心的一种探求。一定要说,考虑到角色的设定(或角色/论坛头像给人的印象)这变成非常奇妙的事情:看起来不苟言笑、和老树干一样硬派的森染暴君伊斯雷·阿尔卡纳实则内心浪漫不已、深情、柔软、甚至还有点孩子气,即使痛苦不已也会咬碎了牙撑着的自制与内敛;而看起来温柔、亲切、谦和而又蓬松松暖呼呼的失宠皇子格尔希因实则理智、敏锐、理想主义的同时又非常清醒,心怀悲悯的同时亦不怨天尤人,只是依然在犹豫着,为可触摸的牺牲哀叹。夜莺中的伊斯雷回忆着曾经的时光,再也不回的约定,遗迹之下的格尔希因也正想着当时他们的游戏,他与他父亲的话语。穿越时间与空间,他们的精神和意识在同一个属于过去的瞬间交错,谁也没找到对方,谁都想要找到对方,谁都在最后放弃了曾经的游戏,决定了自己的路——向着一个或许背道而驰、此时仍然捉摸不透的方向。
真的,当两篇文放在一处看的话,其中有细微的光芒相互连结。
至于为什么是姐妹篇而不是兄弟篇……大概是为了赞美她们的优美吧XD
光是剧情概述的话,这篇的剧情比夜莺清晰多了。过去/现在发生了什么,神秘的伏笔,角色的思索和想法,包括一个可以说是温暖、充满希望的结局。(虽然之后还是不断地发生坏事情呢:P)她是合情合理的,也是顺理成章的。是简短的一个片段,甚至只有数分钟的呼吸与屏息,却在意识之中让读者随着格尔希因的视线走过了许多属于他的春秋。也分得很碎,但是本身又十分完整地交代了恰到好处的前因与结果。提及这点,最初的我……不认识他们。一个都不认识。后来,认识了,并且认识了更多的他们之后,复看这篇的感受真的会变得很奇妙。如果谁有这个条件的话,也是可以试一试的。推荐:D
我对《亡者道标 下》的印象……比如说给她一个封面的话,便是格尔希因与伊格内怪异尸身的互相凝望,许多思考都是发生在这个凝固的画面之内的——一方已逝,一方因为空气不足濒临窒息。这会是一个很稳定、很对称、也很经典的画面吧。我很不擅长应对杀戮和血腥描写,但是很奇怪的,可能是出于对历史、考古和侦探小说的喜爱,我竟然还是能看进不少死亡现场、干尸、怪奇画面的。虽然也会挑剔一下,例如月背中的被火者杰克的疼痛无法忍耐,这里的伊格内先生的尸身,虽然格尔希因说,“他们以最卑贱、最愚昧的方式死去”,我却因为他异常的干净和某种残存的安详而能感觉到安慰——至少那两只戒指依然挨在一起。他们的灵魂在相隔不远的地方升天,或许若有天堂,寻找起来也会快上许多吧。
格尔希因并不是这样浪漫的人。他身上是有某种浪漫,不是这种儿女情长的浪漫。这可能也是他最大的一个魅力点吧……他的心中、直至最后也没有放弃对他人的关怀和对美好事物、时光的希冀和期许。即使那些曾经的美好将他背弃上无数次,他也因理智与敏锐的目光所看到的一切,理解了、宽恕了、甚至同情着,担忧着,并且自己一直努力着、积极地将力所能及的事物向着更好的方向推动,为了更为广阔的格局。哪怕那些事物已经损坏成灰,他也会将那冷灰笼成一团,郑重地放在他们本应得的位置。通俗一点可以说是乐观向上、睿智有礼、目光远大、像太阳一样温暖而明亮、值得他人追随与爱戴的人。我觉得很精妙的一点是,能让我看出格尔希因这么多优点的这篇文的大段大段却是在讲述着他的困惑、他的颤抖、他的悲伤、他的孤独,甚至他的绝望、无能……却无脆弱。他其实是何其无力地抗争着、扛着,奇迹在死亡的瞬间降临了,他在奇迹下却毫不卑微……说来这也正好是转生呢。
有很多句子都很喜欢。若是抱着欣赏的角度的话,很多句子都足以让人怦然心动,除此之外是细思恐极(此处褒义)的文字驾驭力。最初的“松香吞噬一只小虫”的比喻,牵引出“千百年后,人们将透过美丽的蜜黄色琥珀欣赏他临终的姿态。”,就像是整篇文章上一串美丽的刺绣那般,贯彻了思绪的开端与结尾,完整而确实。
“洞悉人类的弱点并非为了从中谋利,而是为了让美德获胜,这是他和伊斯雷共同学习的法则。”则是令人深思。
呼吸即将断绝之时的众多的又苦又丧的指摘……我确实第一时间理解成格尔希因自身对自身的一种潜意识的指责或者懊悔,也可以是疑问……看了看注解,单纯只是外部投影也能够理解,也和后面的“那些巫魇般的感情不属于他”相符合了。只是……他被关在这里,这里外部的投影并不是他曾经听过见过的——或许是,只是它们揉入了现在的情报,因此变得更加尖锐,更加嘲讽——这有点让人想起死前走马灯。许多人对他迎来,他们曾说过的话从这瞬间开始抽离,旋转,然后洪水滔天。
好在他在从中听见了威鲁尔的话语。
简直就像是一种守护和寄托。
仿佛一粒尘埃落进虚空中,划开一道微不可察的缝隙。
潮水般的光瞬间涌入脑海。
他感到自己置身光明普照的海面,无数碎银般的波光自他足下荡漾而出,向四面八方缓慢摇曳而去,又缓慢摇曳而来。那粼粼波光如此悠远,如此笃定,仿佛漫无目的,但无尽的循环往复之中又蕴含着某种消息,超越彼世,超越死生,以这未名的光传递而来……
这段太美丽了。非常强烈的画面感。安静、肃穆、令人动容。我甚至都不想去计较这个场景是否蕴含了更多的情报。我喜欢这种干净的、仪式感强烈的画面。而且这里的描写也好自然,非常舒服><
XD后面蹦蹦跳跳的小星星特别可爱!被打了大耳刮子也只是发呆回神全然不放在心上呢。
至于那些幻影,那些他在死的深渊中听到的那些话,讥诮的,残酷的,绝情的——他已经不太记得了。它们在生与死的边际上于他擦身而过,从未碰触到他的心。那些巫魇般的感情不属于他。他从没想过死,也不渴望从死亡中获得任何东西。现在想来,他简直不相信自己还会死去。
现在他面前只有光。那才是他要行进的道路。
他的心中隐隐感到惭愧,然而面上仍然,不禁,现出一抹微笑。
在颠簸而缓慢的上升中,天狼唱起了一支摇摇摆摆的歌谣。
说起来,这也是很有趣的。
月背写于之后,我看月背的时候总觉得,伊斯雷是总是想着自己是要死去的。在不远的将来,肯定会以一种不被期待的姿态死去的,并且正迫切地渴望着借由自己的牺牲与死亡换取什么……比挚友的性命更为重要、浩大的事物。他和格尔希因是多么地截然相反啊。格尔希因几乎是意识到仍然会有人因自己死去,陪着自己死去,即使是想通了这样的事情总会发生,更重要的则是他对此作出的抉择——的那个瞬间就做好了“不允许死亡”的决定。他不是只想着自己一个人活下去,他想要挽救他人——仿佛圣灵清澈的心灵——所以他绝对不会接受那些阴影与细语。哪怕他真的、想过“和他一样卑贱而愚昧地死去”,“他陪着死去”,好像只是在思考别人的死亡,隐藏的主语还是自己的死亡——哪怕他真的想过,他也否认了死亡能够带来的价值。面前的尸体如此教导他,过去的经历与见闻对她谆谆善诱,而希望握住所有人的手的纯洁、善良、高尚又真诚的心愿或许是最重要的那面旗帜——他不会选择死亡,他会继续积极、主动地从事自己确信的善行,死亡意味着他的停止,而他不希望停止,他希望的是有所作为,竭尽全力,鞠躬尽瘁。
……仿佛有些用力过度了。还请见谅><
惭愧与微笑的这个比对我也觉得,特别趁手和意味深长。惭愧的是什么呢?笑容又是为何呢?前者我想起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后者,我则在“对于生存的庆幸”与“想起之后自己能够力所能及的关于N7烈士的结尾而感到开心”中不确定……也或许both OK。总之,非常巧妙,想拍手称赞那种><
在最后,天狼先生唱起的歌谣,摇摇摆摆的,是否连接上了《夜莺》最初的歌声了呢?XD
我很喜欢这篇文。一是因为她真的很优美。谁不喜欢美丽的事物呢?夜莺如是,她也是。二是,当能读懂到上述地步时,她的内容真的非常符合我的喜好,那种始终向上的、温暖的感觉……哀而不伤,死亡是告别,却又不是终点,死亡毫无价值,却能通过活着的人的行为使它拥有意义……很喜欢><三的话,其实这篇文本身的内容和立意我觉得已经有点超出企划本身了。怎么说呢,就是有种,“泛用性”……?爱情、友情、对死亡的思考、都是大命题,也是大部分人能够融入思索的话题。这篇文在完美地衔接企划内容的同时,体现出的一些想法和情感又不仅仅是企划限定的。但是又很稳定和老实,不会喧宾夺主抢走企划内容的风头。像是那句对于美德的描述,鸡皮疙瘩,可是它并没有展开,只是作为他们的背景一句带过,却能加深他们性格塑造中的根基,从而看出作者本人可怕的功力。而这些话题本身,我也是相当喜欢的w
更别说这还是柯瑞森特·伽斯塔喜欢、尊敬着、会为之哭泣的格尔希因·奈特的故事w怎么可能不喜欢呢。
是个很迟到很迟到的回复……此刻只需为殿下的生还献上礼花∠※PAN!=.:*:'☆.:*:'★':*
并且,在不是很遥远的未来继续期待着,“只是格尔希因先生的您”的不死传说><
按捺不住也说说比较泛的、可能说与不说都可以的、没什么意义的话题吧。过于缺乏自信所以这段我全部反白,不适合的话请忽略吧><谢谢!
是这样,这几天我一直在想,我理解的大黄文笔的【稳】到底是如何呢?
一开始我粗略地和伊斯雷团长的分为了一类,重温完这篇想了一下,感觉不对。
大黄的【稳】可能比伊斯雷团长还要【稳】。或者是两种不同的【稳】。个人看法,伊斯雷团长的【稳】是对整个故事框架的把握,整体的布局,伏笔和细节的安排都非常妥当,符合背景,对角色情感拿捏的细腻和准确等等,但是大黄的,感觉更像是一种气定神闲、驾轻就熟、不在框架而在气质的【稳定】。大部分情况下这两种体感都是行文稳定、内容质量稳定,但是有个很明显的区别就是,伊斯雷团长的风格似乎更好概括一些。伊斯雷团长中之人的一些个人喜好和习惯经常会时不时地流露出来,像是冷笑话,俚语,老北京腔,突然就一段的景等等,而大黄的……我想不出来。感觉文章很好,素质极其稳定,优点可以说很多,有缺点也不是我这种水平的能说出门道的,但是……说看不见作者的影子比较适合,还是可以说是归纳不出标签和特色呢……非常官方,非常合情合理规规矩矩,非常自然易读……但是,很难想起具有代表性的什么……说情感细腻吗?说剧情顺畅吗?说打斗精彩吗?说深度适当吗?说行文精致吗?……即使只是在这个论坛上好像也能找到满足其中一两条甚至更多的文子,明明是平衡而优秀,却感觉因为缺乏作者的温度和某种怪癖或习惯就变得不甚显眼,很难在第一时间想起来、记着——这当然很不公平。是很不公平。这是我的场合了——不是文科生,也没读中文系,这几年也阅读量大大缩减,也与作者全无熟悉的一个素人的角度。想来想去,也许对此最适合的形容词是“成熟”吧。有种错觉,只要是在这篇文中,哪怕是路过的鸽子飘落的一片羽毛,作者也非常清楚知道它会落在哪儿——并不是他规定了掉落的位置,而是那种,像是天赋和直觉一样的,恰到好处的掌握,甚至在接住羽毛的那个时候也是毫无声息的、顺理成章的。
稍稍有些挫败感。对知道很棒的东西却因为自己感受的欠缺无法得知、探求更多深意与趣味……哈啊,寂寞也有一些一些。
我就总在想这些是不是和角色和中之人的关系有关呢?伊斯雷团长和大黄都是接收官方NPC(更别说是二手的),并且也一直努力在论坛层面扮演着角色。因为这不是自己亲手捏制的角色,感情上可以更为克制,创作上也可以更加客观与冷静。不过也有被给予“角色”就能够“扮演”起来的人们吧。论坛上有各式各样的,有角色和中之人个性服帖、无时无刻都是扮演也无时无刻不是真情流露的玩家,也有我这样角色和中之人性格不太一样的——这种往往都是中之人吞噬了角色的人格在参加游戏。我总是福至心灵时就在想,谁是哪一种呢?我自忖能在大部分人的文章中看出中之人的影子,并且和个人风格或者说特色挂钩。所以大黄的文章和扮演的话,总觉得……明明知道这是作者安静地将自己的存在感全部隐藏起来,认真而近似洁癖地只专注在角色的一切上,却有种感觉,这种似有似无自我约束的魄力和觉悟,可能也是一种角色和中之人的同步感吗?然后有点失笑,人设明明是电脑先生做的,经历过换手更不可能是量身定做……更应该敬佩的或许是笔力、学识、执着心、耐心、按部就班的稳重和不弃不离的坚持。在看完月背后似乎抓住了什么。暂时还不清楚。现在就松开手的话也许就飞走了,先想一想吧。
……果然尽是些说了也不明所以的话语。
人话翻译就是,“对您致以敬意,然后远之的理由”,足矣。如果竟然好奇地看到了这里,请再接受一下我的歉意吧>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